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中学生怎样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介绍:什么是历史

“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上面这段是百度对历史的定义,如上所说,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既然是记录,那么所采用的文体就是记叙文,既然记录的是事件,那么也可以说每个历史事件都是一个故事。

一、自我增加学习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毋庸置疑,对历史有兴趣,不管怎么学都能学得差不多,关于这点很多资料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我就不多谈了,但是怎么样才让没有兴趣的学生产生兴趣,确是个难题,当然,很多资料也介绍了不少,我也会在以后的专题中详谈兴趣这个课题,下面我介绍几点针对提高历史兴趣的帮助。

1、学前给自己心里暗示

暗示a)我在读故事书,不是学历史课。注:(历史是故事,也可以改成小说等学生喜欢的项目)很多学生不是因为对历史没兴趣,而是对学习有心里阴影。而对故事书有兴趣没有阴影。

暗示b)我今天又能增长好多见识了。注:学习是在给自己增长知识,不是应付老师和家长。很多学生不是因为对历史没兴趣,而是对被迫学习很反感,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对自己的做用,有助于改善学生厌学的感观。

暗示c)历史学起来真轻松、真简单。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无论哪科,学习起来都很轻松和简单,看看那些学霸们,他们是比我们更聪明?还是比我们更用功?还是有比我们更好的老师?好像不是吧,更多的是比我们学得方法更有效而已。(在方法论中会有详细介绍方法的重要性)

暗示c)历史学起来真有趣,真好玩。注:可以先学习学生以前感兴趣的历史方面知识。从而引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如,孩子从小就喜欢足球,可以先了解足球的历史,中国足球是哪个朝代的,又在哪个皇帝比较兴盛,又有哪个历史名人足球玩得好,外国足球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认为足球是外国的而不是中国的?等等。

2、带着感情学历史

这个好理解,如,看到秦始皇,啊!太厉害了,灭了六国,中国第一个皇帝啊!等,看到岳飞,太棒了,打得金国找不到北,也太可惜了,死的比窦娥还冤。看到汪精卫,直接骂到他妈妈也不认得他了,等等,人类万年历史,只要能在学生课本上留名的,都是最出色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感慨万千。

3、带着疑问学历史

边学,边思考,边自我提问,边解决问题,当自己找到答案的时候(现在上网都很方便,资料也很好找),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事情。如: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他不知道会有很多人骂他吗,杨广为什么开凿京杭大运河?他不知道那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清朝为什么闭关锁国?郑和为什么六次下西洋?等等…

4、多了解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大多都是人们喜闻乐道的故事,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编的,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神话,真假不论,只是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如:火烧连营,是怎么回事,曹冲称象,五胡乱华,贞观之治,等。

二、抓重点

注意这里我只谈重点,而没有难点。为什么?难道历史有难点吗?哪个故事难理解,还是哪个故事要计算,还是要我们分析课文,或者是写论文?都没有,历史无难点,所以这里也不谈怎么学难点,所谓的难,只是难在没记住而已,下面介绍的很多方法都是帮助我们增强记忆的方法,以后我也会陆续介绍各学科的方法。

重点?历史什么是重点?历史是记叙文,那记叙文什么是重点,什么就是历史的重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的,这件事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学每篇课文的时候心里都时刻想着这六要素,那么重点就会了然于胸。有很多同学只背老师给划的知识点,结果就是背得再熟,考试也考不到高分。不要盲目的信从老师划的,重点要自己去找,才能记忆更深刻。综合推荐指数十星。

三、历史时间轴

很多同学在学历史的时候,都是一课一课的背,这样背了忘,忘了背,功夫没少下,但效率确是很低,学习时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一节课的学习上,要把很多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一起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系统得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记忆有根可寻,让知识点不再是一盘散沙,才能减少遗忘机率。

而历史学科最有效,最直接的串联方式就是用时间轴来串联,用朝代歌(见附寻,老师没教过可以用历史书后的朝代表)做为主干,各朝代发生的大事件做为支干,重点知识做为细支,其它知识点做为树叶。这样对学习就有了全局认识,知识也综合成一个整体,哪里记得熟,哪里还要努力一目了然。当然,做这件事是要花些时间的,网上也有很多现成的资料,不过,我建议同学们还是要自己去完成自己的时间轴(时间树),认真完成这件事后,可以不夸张的说,你历史最差也能及格。注意,自己完成很重要。时间轴我发表的前两篇文章“初高中各种中外历史事件时间对比轴”中有介绍,注意这个只是支干的参考。综合推荐指数十星。

四、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以上两段关于思维导图的介绍是引用百度内容,介绍的已经很详细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搜下,资料很多的,这里我只想评价下,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辅助方法,强力推荐,如果十星满,给九星的评价。

五、“以讲代背” 法

先说“背”,这是以往同学采用的最多的学习方式,但是效果如何呢?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也可以说很不理想。

这种方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克服遗忘规律(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研究理论)简单点说就是背会的内容一天后只记住了34%,66%的内容全忘了,想想看,这是什么效率?也就是说我们2/3的功夫都要白费了。如果再学新知识和背过的知识相近或是相似,那就更糟了,俗称黑瞎子掰苞米,掰一棒,丢一棒。

其次,死记硬“背”会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本来挺好的孩子,结果“背”完忘了,兴趣就没了。假设老师或家长再批评下,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背知识点”还很容易导致,记忆的内容混乱,主次不分,层次不清,只记住了文字没有加以理解换个考法学生就不会回答问题了,等等,再加上有些同学背的时候方式不对,效果就会更差。

举个实例:我在辅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册第20课《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时,需要背很多开国后的优秀作品,作家,各行业的优秀人物,当我问:前几个是什么人,是什么作品,后几个是什么人,什么事迹时,对答如流,全都背下来了。可当我打乱顺序再问,结果一半以上都答不上来了。再背,打乱顺序顺通过了,我又换了个问法,反着问,结果又都答不上来了(如,革命时期作家老舍描写旧北京生活面貌的《茶馆》反着问就是《茶馆》是谁写的?《茶馆》反映了什么?)当我提示,在书上的哪个位置时,学生又可以轻松对答了。想想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不是在记知识的内容,而是再背这些文字和文字出现的位置,太可怕了,这么记有什么用?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学不好历史的同学几乎都存在这种问题。

当然,学生能去背,去记,去学,这是好事,大家应该大力支持,同时注意不要“死记硬背”,不要光把文字记住了,还要明白文字所代表的知识内容的含义。问题找到了,我们就要努力克服和改善。本文介绍的各种方法,经实践效果都很好。

说完“背”,再说“讲”,这里的讲,不是讲课,不是讲师,不是讲学,没有那么高的要求,这里是 “讲故事”,前面我们说了,历史就是一本故事书,每节课里也包含了几个小故事,我们用看故事书的心理和眼光来读历史,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讲的对像可以是家人,朋友,同学,(在我这也可以是老师),这个对像的标准是,同学最喜欢,最愿意表达的人。有很多同学在老师、家长面前是很难或不敢表达的。

那为什么一定要讲出来呢?

讲可以使学习的注意力更集中;讲可以使学生背的更有兴趣;讲可以满足表达欲望;讲的时候运用了看、记、听、说、读、肢体等多方面表现形式;讲可以使学习产生一种动力;讲可以使学习起来更轻松;讲可以节约许多时间,一个故事讲一两次的就可以保证在很长时间都不会忘了;讲可以使学习时有一种压迫感更能促进学习;讲是自我检验标准,讲出来就是学会了,讲不出来,背得再熟有什么用。

讲讲我个人的学习经历,我在初一学期末,在班级里讲过一节公开课(学校组织的活动,强制性参加),现在过去二十多年了,那篇课文还是记忆犹新。从这时开始,我体会了讲对学习的用处,在这以前,我学习还是班级里垫底的,初二开始,我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所有的学科,初三的时候就是全校前几名了。

每天回家,我都把我学到的历史知识当成小故事讲给我弟弟听(弟弟很小,我是边看孩子,边学习),开始时还不能一下就讲出来,要边读边讲,练了几天后,就可以不看书讲了,最后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也有明显的增强,也体会到,记忆力不是天生的,后天也是可以锻炼的。这样也使得我弟弟历史学得也相当好。到高中后,历史学习起来就更轻松,只是上课听听课,课后根本就不用复习成绩也能很好。并且,我学得还是理科。即使现在,我给学习辅导历史也从来不用费力背课就能轻松应对,我和很多学生做过实验测试,找来一篇新的历史文章(一定是新的,不是课文,因为课文我都很熟了)我只看一到两遍就可以把90%的内容准确的讲解出来,同学都相当惊讶,说我记忆力超好,就像过目不忘一样,但我很清楚,根本不是我记忆力多好,而是方法得当的原因。

这么好的方法,大家不防一试,试过几次就会深刻体会其中的好处,认真用过一到两月,就会让你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刚开始有很多同学讲不出来,可以先从学生最熟悉事情练起,如喜欢看的小说、电视、电影等。综合推荐指数十星。

六、“代入角色”法

代入角色法也可以叫做换位思考法,也就是学习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把自己想成当事人,假设自己是历史中的人物,想着当时的历史环境,自己应该怎么做,会不会也和当事人一样的做法,用自己切身的感受来体会当时的历史事件,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这样使自己的理解更深刻,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综合推荐指数九星。

七、比较法

比较法,这个好理解,各种资料介绍的也很多。就是把相似的,容易混淆的历史人物或事件,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找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好的达到记忆的目的。

举个例子:秦朝和隋朝的异同

相似之处:

(1)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以庸代役.

(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4)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流求和西域.

(5)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都是二世而亡.

(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接受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而出现繁荣局面.

不同之处:

(1)取得政权方式不同.嬴政是继承王位,后兼并六国,建立秦王朝;杨坚则以外戚身份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后灭陈统一南北.

(2)时代不同.秦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隋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3)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故影响不同.秦始皇较注重政治,集中精力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隋文帝除注重政治外,还较重视经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所以,秦朝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隋朝则为唐朝制度提供规矩,为封建社会的繁盛打下基础.

(4)对知识分子政策不同.秦朝焚书坑儒,箝制思想;隋朝实行科举制,笼络读书人.

历史上这样相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给大家列举了,因为这些工作最好是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效果最好,综合推荐指数七星。

八、同类穿线法

同类穿线法,首次看到是不是感觉和比较法很像,其实不同同类穿线法是把同类型的事件放到一起进行学习效果会很好。如,同学们可以把所有文学作品类进行整理,集中到一起列出一个表来,即方便查找,思路清晰,也更容易记忆和学习。如,同类的画家,同类的艺术家,同类的建筑,同类的历史变法等等,综合推荐指数六星。

九、刨根问底法

刨根问底法,简单点说就是看到不理解或不明白的事件,就要多问“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样做有什么优缺点,等等,学习就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综合推荐指数八星。

十、独自分析法

独自分析法,历史事件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现在的历史书或老师基本上都会给出总结好的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会直接拿过来背。而独自分析法要求学生学会不看资料的时候自己先分析总结,再和答案对比,看看自己分析的缺点在哪里,不断的吸取经验,最后达到和书上总结的一样,这样,这部分难背的知识点就不用背也没问题了。而如何分析就是这种方法的难点,其实说难也不难,就是语文课上,老师天天领着我们做的事情,学语文在做什么?不就是分析课文吗?所以,这种方法即难也不难,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应用到实际当中了。综合推荐指数六星。

十一、感观法

感观法:扩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对我们的感情影响。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和自我增加学习历史兴趣的第二条带着感情学历史,基本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如,看到八年抗日,体会其中全国人民的牺牲和坚苦,看到邱少云,黄继光,深深感慨他们的牺牲精神,看到诸葛亮,赞叹其智如妖,其忠如磐石的精神。综合推荐指数六星。

十二、多元法

多元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括充知识量。像各种传说、野史、小说、电视、评书、网论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成绩。我在读小说《洪秀全演义》时,正好学习清朝历史,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根本就没背过,而且记忆比背的清晰、深刻、长久不忘。后来,我每要学哪段历史,我都会找来相关小说或电视来看看。但这种方法占用时间比较多,建议时间比较充足的同学使用,最忌讳无节制的占用太多精力,和以此为借口看一些没有营养的网络剧,现代剧,动画片等,课外读物首先推荐四大名著,其次各种史书,历史名著,历史性小说,大型历史剧,不推荐外国文学(这个随便看看,简单了解下就行,历史差异,地域差异,人文差异,翻译都的水平差异等)作文书,网文等,综合推荐指数六星。

十三、机械记忆法

机械记忆是指学习者不了解材料的意义,不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达到记忆。学习材料本身缺乏意义联系,或者学习者不了解材料的意义,不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达到记忆,这叫机械记忆。

这段是百度给出的定义和解释,不难发现,这种记忆方法好像不太好啊,很多老师和网上也是不建议用这么方法学习。

这种方法的缺点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想先介绍下,机械记忆法的一些优点。

机械记忆法可以让大脑记忆变成机械记忆,不占用大脑空间

机械记忆法可以记忆力保持时间很长,有很多一辈子都不会忘,是保持记忆时间最长的一种记忆方法。

机械记忆法可以把记忆转化为一种身体本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比如,问“春晓”、“鹅”、“ 静夜思”或者一些字词等,只要上过小学的学生都能不加思考就答上来。因为小学时期,学生学习的方法用得最多的就是机械记忆法。

像历史、地理、政治、初中生物、英语单词等很多知识不用理解,也不须要理解的知识点,还有一些难背的知识点,像世界历史中的人名,地名等,机械记忆的缺点也就不是什么缺点了。甚至理科一些公式,也可以先采用机械记忆法背下公式内容,再通过做题和练习加以理解。公式没背会可是100%做不出题的。

用机械记忆法,需要注意的是,背诵时不是背下来就行了,要重复背诵,而且重复的次数要足够,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经多年总结表明,最低要求是:同一个知识点背诵下来后,要重复最少100-200次,少了根本达不到效果,多了虽然记忆效果更好,但是付出的时间太多有些得不偿失。

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机械记忆法,记忆的过程是把知识转化成大脑中的记忆神精元突,而重复的次数越多,产生的神精元突就会越粗,从而记忆力保持的就越久和越牢。

同时,选择用这种方法的知识点字数要短小、精练,这样达到的效率最好。如果需要背诵长篇古文也要用这种方法,那谁看到谁头痛了。综合推荐指数七星。

总结,介绍了很多学习历史和记忆的方法,同时也有很多方法没有介绍,如分类法,列表法,互孝法,辩论法,有意法、理解法、联想法、多通道法、精选法、谐音法、口诀法、位置法、笔记法、睡眠法、过电影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太多了,不说了。方法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用的精,一般选择一两种方法为主,几种为辅,就可以完全应对现在的学习了,方法也要一个一个的尝试应用,看看哪个更适合自己,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适合的多好也没用。以后,我也会介绍其它各个学科的内容特点和学习方法,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附寻:(我学得是第一种朝代歌,简单实用,推荐用第二种,内容全,信息足)

历史朝代歌如下:

第一种: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

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

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

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

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

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

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

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三种: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种:

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第五种:

盘古开天神话传, 三皇五帝数千年。

炎帝黄帝华夏祖, 尧舜禹王位让贤。

夏商西周奴隶制, 东周列国变封建。

秦汉统一开疆域, 三国纷争起战乱。

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疆域又扩展。

五代十国闹割据, 宋辽夏金归大元。

明朝船队下西洋, 清朝锁国被破关。

民国内战加外战, 人民共和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