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心搏骤停(简称SCA)是指患者的心脏在出乎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搏动,在瞬间丧失了有效的泵血功能,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血液循环的停止,全身各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在数十秒钟之内完全中断,使患者处于临床死亡阶段,如果在数分钟内得不到正确抢救,病情将进展至不可逆转的生物学死亡,患者生还希望渺茫。
心肺复苏(简换CPR)是指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一组技术动作,实施心肺复苏可以为患者建立临时的人工血液循环,使其在自主血液循环恢复前的心脏、脑等重要器官避免严重的缺血和缺氧,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心肺复苏应尽早展开,这是由于人的脑细胞对缺氧最敏感,如脑组织超过4分钟没有氧气供应,则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因此,心搏骤停后应该尽快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切勿坐等医生,那样将使患者丧失有效的治疗时期,从而导致患者死亡。
(一)胸外按压术
[方法]
1.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弹簧床,则应在病人背部垫一硬板。硬板长度及宽度应足够大,以保证按压胸骨时,病人身体不会移动。但不可因寻找垫板而延误开始按压的时间。
2.按压部位为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胸骨中、下1/3交界处)。
3.按压方法
(1) 位于病者右侧,双膝靠近伤病者的肩与腰之间,将一手掌根重叠放于另一手背上,使手指脱离胸壁,可采用两手手指交叉抬起法。
(2)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病人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
(3)按压方式: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尽量减少按压之间的中断(尽可能将中断控制在10秒钟以内),按压应用力、快速,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注意应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
4.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min。
5.按压深度:成人为5~150px。
6.胸外按压常见的错误。
(1)按压时除掌根部贴在胸骨外,手指也压在胸臂上,这容易引起骨折(肋骨或肋、肋软骨交界处)。
(2)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易使剑突受压折断而致肝破裂。向两侧错位易致肋骨或肋、肋软骨交界外骨折,导致气胸、血胸。
(3)按压用力不垂直,导致按压无效或骨折,特别是摇摆式按压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4)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因而用力不够,按压深度达不到5~150px
(5)冲击式按压,猛压,其效果差,且易导致骨折。
(6)放松时未能使胸部充分松弛,胸部仍承受压力,使血液以回流到心脏。
(7)按压速度不自主地加快或减慢,影响了按压效果。
(8)两手掌不是重叠加放置,而呈交叉放置
(9)开始按压2min后,检查一次脉搏、呼吸、瞳孔。以后每4~5min检查1次,检查不超过5s,最好由协助抢救者检查。
(10)如用担架搬运病人,应该持续做心肺复苏,中断时间不得超过5s。
(二)开放气道
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一手置于前额使头
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
颌角处,抬起下颏。
[注意点]
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颏下软组织,以防压
迫气道。不要使颈部过度伸展。
(三)人工呼吸
在开放气道后,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1.在保持呼吸道畅通和病人口部张开的位置下
进行。
2.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的鼻
孔(捏紧鼻翼下端)。
3.抢救者深呼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
(要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
4.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直至病人胸部上抬。
5.一次吹完气完毕后,应即与病人口部脱离,
轻轻抬起头部,眼视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做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以便病人从鼻孔呼气。此时病人胸部向下塌陷,有气流从口、鼻排出。
6.每次吸入气量为500~1000ml。
[注意点]
1.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1200ml可造成胃大量
充气。
2.每6至8秒钟1次呼吸(每分钟8-10次呼吸)
3.吹气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4.大约每次呼吸1秒时间。
5.亦可用简易呼吸器代替口对口呼吸。
(四)按压与通气比:30:2,循环5次。